网站导航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都流淌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血液
时间:2023-06-27 22:34 点击次数:185

  中华文明素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一方面,对时局的可忧可患之处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不是被忧患所压倒,而是面对忧患迸发强烈的担当意识和开创新局面的干劲。

  今天,中华民族在新旧交替的世界格局中面临新挑战,人类文明在整体上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需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并指出未来中国建设的文化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民族的,就是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科学的,就是吸收包括西方在内的现代文明成果;大众的,就是服务人民的价值取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是新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可以说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在当代的新发展。

  1956年,进一步强调,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太少了。现在,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将向世界表明,中国有决心、有能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个新形态,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中华民族的,又是全人类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品格,不是自私排他、唯我独尊,而是协和万邦、包容天下。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古代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涵摄过去,更面向未来。之所以强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5000多年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并不是为了证明“祖上阔过”,而是我们要“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继续先辈志业,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习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了中华文明的一个突出的特性,就是连续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连续中创新、在创新中连续。中国近代以来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中国向何处去”,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就是“古今中西”之争。“古今中西”之争的实质,乃是中华传统文明如何在与西方的相遇中吐故纳新,在保持文明主体性的同时完成自我更新,最终脱胎换骨,成长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学习西方,又要保持批判意识;既要对自身传统进行反省,又不能妄自菲薄、全盘西化。

  我们不能简单地问:中华传统文明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一方面,我们对于中华传统文明要作批判性考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我们要对中华传统文明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在连续中保持创新性,在创新中保持连续性,最终从中华传统文明中开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由此,我们可以自豪地感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没有中断的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能够实现中华传统文明的赓续和更新,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迸发强大的更新与创造的力量。

  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都流淌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血液,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二者才能有机结合、互相成就,进而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总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未来之中华,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跟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8 门徒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